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人生观念: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的人生观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人生观念: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孔子的人生观念: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孔,尊孔,用儒家文化育人,既是孔子弟子及后人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使命,也是我们做为华夏炎黄子孙广泛研讨继承和发扬的一个窗口。
孔令国,男,字卓昱,孔子七十六代孙,毕业于南开大学,牛津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书法家邹德忠;现任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企艺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他是目前享誉国内外以传承传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他曾代表孔氏家族在海外传播传统文化书画家,以长期关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在2016年参加“热烈庆祝建党95周年中华儿女永远跟党走实现中国梦”公益活动并被组委会表彰;2017年孔令国被东方楚帅慈善基金会授予”东方楚帅慈善大使”称号,以孔令国为核心的书画院被东方楚帅慈善基金会、国际和谐科学研究院授予“艺苑掇英”优秀协办单位;2019年代表湖社画会参加日本东京书画展并获奖;2012年孔令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人民日报社共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如何从正确的科学角度去理解解读当前的名人文化暨孔子文化。孔子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做为致力于中国文化践行创新领军人物,中国书画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任然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理论的学习。比如,对书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对于广大书画爱好者来说,向成长为一名专业人的书画家,职业书画家,他对专业的知识架构,也是需要科学分配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它既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也是你驾驭市场的关键因素。专业书画家,它既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行为表现艺术。当你在完成书画创作中,需要用一种完整独特的文化理论来讲述你的作品与当今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和关系。孔令国书画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能够将儒家孔子文化贯穿于整个书画创作中,用文化来解读中国书画,孔令国以他渊博的古今中外名人典故,阐述行事做人的道理。书画创作,贵在创新实践,精在传承与实践。对一个专业的学习和掌握,必须要有一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生活中,我们很多从事书画研究的人,往往有一种厌学情绪,强调读书无用论。片面去理解和曲解来自名人和名家的方法和理论,这些都无助于专业的学习与提高。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很多从事书画创作的同志,往往容易把自己固步自封在一个个小圈子里。你的作品好不好,来自生活的老百信和客户最有发言权。孔令国在中国书画创作方面的成功,是他长期根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受到历届党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华人华侨国际友人一致肯定中取得非凡成绩和业绩。是一位德才兼备,名副其实的享誉国内外的中华国礼艺术家。
目前,已经功成名就的孔令国老师,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功,他百忙之中,还关心着正在创业成长的全国书画家朋友,如果你在学习成长中有哪些疑问,我们将特邀孔令国老师走进我们的书画中国频道同大家交流。(书画评论员良杰点评)